当“新青年”遇上“老手艺”,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......

非遗花样出圈,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。


但你可能不知道,有一个“非遗所思”的冷知识:90后的年轻人,逐渐成了非遗“挖呀挖呀挖”的新主力。


当年轻的手艺人们,拾起那看似老旧的非遗,Z时代的印记和传统文化相互碰撞,“非遗”摇身一变成了“潮玩”,我们惊奇地发现,非遗居然有这么多花样。


今天,我们和三位不同的非遗手艺人聊了聊,看看他们是怎么把“非遗”玩出新意的~


说起“泥塑”,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过家家时期,那种简单的小泥人。


但作为“泥塑”世家的后人,田睿的记忆可谓是精彩纷呈,时而有憨态可掬的小动物,时而是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。质地粗粝厚重的黄泥,在爷爷的手指翻飞间,变得写意而生动,仿佛注入灵魂一般,栩栩如生。


不仅当地很多寺庙、道观会请爷爷手塑神像,街坊邻里间也会让其帮忙,制作造型各异的泥塑。


同样走在非遗传承之路上,还有小池。


出生于竹编之乡的小池,从小就和村里擅长竹编的手艺人们打交道,童年时期送他的不少竹编小物件,直到他长大了还在收藏。


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,竹制品慢慢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,当地很多竹编手艺人也因迫于生计而纷纷转行,所以小池一直有着一个心愿:想让家乡的竹编走出大山,同时也为竹编手艺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。


生活中的阿卿是一名历史老师,同时还是社交平台上一位小有名气的做簪子博主。


“缠花”作为簪花的技艺之一,从20年看到相关的视频起,阿卿便被其精美古典的造型所吸引,当即买了诸多书籍和材料,跟着视频开始自学。


“我很喜欢穿汉服,看到好看簪子就走不动道,毕竟哪个女孩子不希望自己漂漂亮亮的嘛。”谈及入坑“缠花”的契机,她的回答简单而又真实。


“缠花”这一工艺,乍一看好像不算太难,实际做起来却很繁琐。光是设计图纸,就要耗费不少心力。还要琢磨原材料的选择,思考如何用铁丝进行建构,色彩的搭配也极为讲究,同时缠线还要整齐精致,收尾要固定平稳。小小的一朵缠花,想把它做好做精,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


无论是职业的非遗手艺人

或是业余的非遗爱好者

从传统到当下,再从当下到未来

他们对“非遗”的探索与努力

吸引着更多人们

由此看见、热爱、扩散、传承

而这,正是他们心愿实现的见证


​夜市小摊又要支起来啦!

http://xhslink.com/RhzhAI

本文转自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Ng8JhIQvHq4mVmqgfeFOPA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{