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科技的进步,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一个很普及的词汇,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,智能机器人取代人类工作岗位的声音一直存在。人工智能的出现,带来了新兴产业的崛起,但同时也淘汰了一些工作岗位,人工智能到底是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,还是在取代淘汰其他人的工作,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,有人说8500万人即将因为机器人而失去工作岗位,如果是真的,这可能真的是科技进步下的牺牲品了。
就目前而言,限制机器人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是一致性差、可重复性差、实时决策能力差。机器人是硬件,是执行部件;AI是大脑,是决策中心,这些都是因为机器人没有实时决策能力,只能按照程序预设的逻辑顺序执行,代码里写再多的"if...else“都无法覆盖所有的场景。
比如建设一条柔性生产线,所谓柔性就是”适应性很强“,所谓”很强“就是能够适应一定范围内的产品,比如汽车零部件生产线,笔记本电脑组装生产线等,只能适应同系列的几款产品。如果产品换代,生产线就必须进行适应性升级,否则视觉、位置感应开关、机械臂抓取等都会有很大误差,无法完成生产。
在2022年的今天,来到长三角、珠三角这些中国制造业最活跃的地区,随便推开一家工厂的大门,你都会发现,30岁以下的年轻人非常少,很多岗位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做了,比如喷涂、焊接、压铸等等,这也是制造业最先使用机器人的领域。
我们制造业产业升级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自动化和智能化,机器人确实能解决一部分自动化,但是以目前机器人的适应性来讲,还很难谈到智能化,没有足够的产量,根本无法支撑一条柔性生产线,更别提为了维护这条产线增设的技术人员了;而没有足够的场景数据,也绝对无法”喂养“出一个成熟的AI人工智能。
这两者是共生的,也正是现在推广使用的困境,因为没有谁会情愿做小白鼠。
于是,人们想了另外一个办法,将AI决策分级,这就是近几年提出的”端边云“全场景AI架构了。
回到今天讨论的话题,在未来,消失掉的8500W个岗位大多都是简单、重复性的工作,比如产线的操作人员、客服人员、驾驶员,甚至是初级会计,翻译等。
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,无法匹敌”算力无穷“的AI和不知疲倦的机器人。
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诞生的9700W个新岗位,是创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岗位,他们创造场景,提供创意和思想,成为AI决策中心的缔造者。
某种程度上说,他们是参与构建人类未来生活模型的人。
在更久的未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和医学的深入结合,我们或许很难区分面对的是谁,TA既有人类的外形,36.5°的体温,细腻的情感,也有机器人的强大肢体和恐怖算力。
那时候,人和机器人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,人类依托机器人生活,机器人依靠人类存在。
如果非要下个定义,或许是”新人类“吧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